陳柔縉

  最近,電影台頻頻播放「鐵達尼號」,猜想是這艘巨輪夜撞冰山的斷魂忌日四月十四即將到來。

  我連看了兩天電影,興味盎然,完全沉浸在萬里外大西洋的寒夜。十三歲的兒子突然問:「日本時代,台灣有報導鐵達尼撞沉的事嗎?」雖然有興趣探究日本時代,但一時我也沒有答案。看著電影,我不曾疑惑,一九一二年的台灣人是否看報獲知這樁震驚世界的船難。

台灣日日新報 游往殘骸深處

  翻開當年最大的報紙「臺灣日日新報」,彷彿游往鐵達尼殘骸深處;找到九則相關新聞,感覺又如電影再現。

  報紙幾已描盡鐵達尼的沉船慘事,台灣讀者會知道,鐵達尼「為世界空前之巨船。乘客中有大富豪。及名士。即彼等身上所帶。亦有一億鎊」。美國不動產大亨「河斯多爾」(即John Jacob Astor)就帶了三千萬鎊,約台灣錢三億,比當時任何台灣人都有錢。他正「於新婚旅行之歸途」,其死「尤可慟也」。

當天,「前面忽見一大冰山浮流水面。距船不過四分之一英里。事急不遑轉輪。竟致斷撞。」船上的婦人小孩都獲救,一千五百名男人「終至葬魚腹」。船上有救生「小艇共十六隻」,艇上乘客有的穿禮服,有的穿「褻衣」,在海上漂流四、五個小時,但「寒氣殊甚」,仍然有四個人在獲救後不幸凍死。算一算,從海上死神魔掌逃脫的,頭等艙有兩百一十人,二等艙一百廿五人,三等艙兩百人,連同其他船員、火夫、廚夫雜役,共七百四十五人幸運被救回紐約。報紙直指救生「小艇不敷」,才害得那麼多人葬身海底,「此後各商輪宜多備小艇」。而「臺達尼克號」將沉時,「音樂長某氏不動聲色。從容而起。指揮樂隊整齊鵠立。演奏音樂。竟至沉沒。尚不絕聲。」在電影裡令人感動的一幕,舊報紙上又多了一點訊息;這一位樂隊成員在英國家鄉舉行葬禮時,「與禮者共及三萬人之多」。

大量國際新聞 當年可不封閉

  生活在日本時代的人,如果有閱報習慣,一九一二年完全可以瞭解美國「達夫特」(塔虎脫)和「盧斯福」(羅斯福)都「有意重充大總統」的選情。他們一九一○年會知道有位美國小姐拍賣初吻,捐做慈善;一九一五年有荷蘭科學家發明不需手持聽筒的電話;一九四○年泰國在選美。

  以一九一二年的「臺灣日日新報」來說,一天有八個版,除一版日文廣告,一版副刊小說,有六個新聞版,其中兩個中文版,和日文版新聞不盡相同,以鐵達尼沉船事件來看,甚至比日文版詳盡。不過,國際新聞的數量龐大,兩版則沒有差別。

  關於對岸中國的內政外交,報紙也常常大幅報導。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曾回憶說,一九一二年前後,他正在總督府醫學校唸書,同學們「每朝起床就閱讀報紙看中國革命如何進展,歡喜革命成功」。這群學生包括蔣渭水、翁俊明等之後的政治名人。

  如果遠眺一九一二年,歷史概念被滿清王朝倒下佔滿,的確很難想像,同年的台灣也有耳朵眼睛開向整個地球,知道天外有個鐵達尼。事實上,以報紙為翼,台灣早年一點也不封閉,放眼就看得到、伸手就摸得到世界。(本文作者為作家)

聯合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x4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