偶然的機緣下,我讀到一本絕版多時的報導文集,是很久以前作家康原採訪一些被主流長期忽視的作家,將他們的事寫成文章、並集結而成的文學史見證:《作家的故鄉》。

  今天的我,對這些作家其實也不全然陌生;像是文壇前輩鍾肇政先生,我雖然沒有讀過他的那些知名的大河作品,但託電視劇之福我也讀過他的《魯冰花》,感受他藉由古阿明短暫人生的悲悽,譴責這個不公不義的畸形社會文化;作者富有台灣意識,但不代表他就認可沒有反省批判的盲目台灣認同,直到今天仍有警示作用在其中。

  《作家的故鄉》書中,每篇訪談的前頭都有作家的文學觀;鍾肇政前輩的看法,也是一樣的發人深省。他說一個作家應有自己的文學角度,然而也沒有必要為了彰顯這些東西,而詆毀別人的與自己不同的觀點,而是展現如大海一樣廣納百川的氣度。無論是不是文學的領域都一樣,我們都得學著讓各種思維共存,避免不必要的對立,特別是彷彿有某種使命的一派。

    鍾肇政的文學觀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◎康原 整理

  文學是心靈的呈現,是生命的反映,是人生的縮影,它顯現出一個時代的精神,也為歷史留下見證。

  這幾年來,許多人都主張文學的社會性,希望讓文學真有改造社會的功能;這種積極的主張當然值得發揚,但若認為除此之外就沒有文學,我是不敢同意的,這種極端化的主張,有時候帶給文學一種傷害,甚至於有負面的影響。我認為好的文學都有助於提升靈魂、激發人性,促進社會的和諧。

  文學如汪洋大海,不擇細川巨河。同樣,每一個人對文學的觀點,都應該有自己的主張,一個作家應該有自己的主張,一個作家應該依照自己的主張去努力,卻不必否定別人的文學觀,相信這樣的器度,更符合文學本來的偉大而恢宏的面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x4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