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早年只有三台的年代,現在播出航海王的時段,當年播的都是所謂「方言節目」,有時是台語劇、有時則為歌仔戲。

  歌仔戲是台灣的傳統戲曲,融合本土的歌謠曲調、且以哭戲為主;雖然我印象中,多為電視歌仔戲,不過小時候住台南,也曾在總仔宮等地的廟埕,看到野台戲的演出。廟埕是早期台灣,最熱鬧的公共場合;在這裡演出的歌仔戲,後來受到電視文化的衝擊,觀眾席很久都沒再出現新面孔─洪醒夫的小說《散戲》,就是描寫戲班沒落、觀眾流失的歌仔戲辛酸。

  不過歌仔戲並沒有全面放棄,宜蘭有一個河洛歌仔戲劇團,走精緻的路線;積極開發新劇目,跳脫了仿如桎梏的教忠教孝模式,而且有時還加以嘲諷〈如:新天鵝蛋〉。他們也編寫不少劇本,場景由中原移轉到你我生長的寶島台灣,講述以前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故事;河洛推出的作品,有傳統歌仔戲看不到的特殊況味,以及刺桐花等台灣的意象。

  除了河洛以外,印象中還有些劇團,創作新的歌仔戲:例如為吸引兒童觀賞,將現成的白雪公主等童話故事,改編成歌仔戲形式演出;首次搬上國家劇院的明華園,也經常以多采多姿的舞台特效,來呈現經典故事《白蛇傳》,在每年的端午節演出。

  在流行音樂裡,也曾用到歌仔戲的元素,來個古今融合:蘇通達的唱片,將薛平貴等經典唱段,用電音方式呈現;同樣是這個概念,也使他為星光幫的徐佳瑩,打造了一首歌曲《身騎白馬》,這首歌是很不錯的文化對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x4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