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,有一種文化讓我很不耐,那就是一口咬定某些問題,都是不值一提的「小事」;難道說,小事就不該認真面對,不該想辦法去處理嗎?如果事情越鬧越大,我們是否還能等閒視之呢?

  台灣有句俗話說:「細孔不補,大孔艱苦」,看見小洞卻不去縫補,等它擴大了就準備叫苦,實在很傳神也很有道理;不能因為看似不嚴重,或者沒有以前的誇張,就可以放任不管,這只會阻礙反省的機會,讓問題持續發酵、悶燒,最後鑄成大錯。

  所以我一直認為,「同理心是最大的道理」,看來《危險心靈》真的有抓到重點!重點是,缺乏同理心,只會想當年想當年的,實在惹人生厭!歐美國家重提歷史,是用這種角度切入的嗎?他們是在反省,反觀我們常常比較像在強調,「現在的這些人都不知要惜福」,真是悲哀啊!難怪一堆人討厭談歷史,追根究底這又能夠怪誰呢?

  因為過去的錯誤,我們縱容出了不必要的對立,侵蝕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;特別在世代這一塊,過去的十幾二十年,由於長年意涵被扭曲的敬老文化,年輕人情緒無從宣洩因而苦悶難耐,於是有了「風起雲湧」的次文化──偏偏,主流社會仍舊一味偏執地,將心中有不滿的青年族群,全部打成自私自利的毛頭小鬼,這種歧見在二十年的發酵後,大大地重創了社會互信;結果一些看似上軌道的事情,其實恐怕是必須要從頭奮鬥,唯一可欣慰的是沉痾總算有了轉機。

  是故總歸一句,大而化之固然是好,不過有時候也要留意,那些看似細節之處。所謂防微杜漸,只要不是吹毛求疵的找碴,都有助於我們發現問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x4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