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問台灣的各級學校學生,知道的人並不是不多,而是很少。有一個讓人鼻酸的傳述:曾有報社記者銜命採訪他,問「聽說你很會作文」;又問「你寫了哪些文章」?讓他哭笑不得。

就在今天,二○一二年八月十一日(星期六),台南市將為葉石濤設置「葉石濤文學紀念館」。這是以文化古都為名的台南,市政當局顯現出來的文化質感。相對附和大眾消費社會,迷惑於偶像化的政治把戲,這是扎根土地與心靈的工程。

問問台灣的政治人物,知道葉石濤的人有多少?閱讀葉石濤並將其文學轉化為信念的,又有多少?相對的邊緣性是台灣本土文學家在自己土地的宿命。在未轉型的歷史中,不知葉石濤,大有人在。許許多多的例子仍然書寫在暗夜的冊頁。

一個耽美的左派,戰後政治帶給他困阨的人生,一九五○年代的白色恐怖,在他身上是:被關入政治牢;出獄後謀得小學教職也被放逐性調遣折磨。台南府城是他出生成長之地,港都高雄是他終老之鄉。這種「勞其筋骨,苦其心志」的錘鍊,讓葉石濤以《葉石濤全集23卷》含小說、評論、翻譯傳世。他的經典之著《台灣文學史綱》更是台灣文學獨立於中國之外標竿見證。

南葉(葉石濤,一九二五─二○○八)、中陳(陳千武,一九二二─二○一二),北鍾(鍾肇政,一九二五─)三位跨越日本時代到國民黨中國時代的台灣作家,嘔心瀝血,留下台灣人精神史的文化圖像。三人分別以評論、詩、小說為時代作見證,他們的作品是一個人、一個台灣人、一個台灣國民,人格養成的重要精神食糧。但是,教育和傳播條件並沒有充分提供這種視野。台灣的國家認同又如何能夠真正形塑?

葉石濤是誰?這樣的問題就像:台灣是誰?被大清割讓日本時,台灣人是日本人?被國民黨中國進佔統治時,台灣人是中國人?台灣人作為人,難道能夠不經由歷史反思進行自我的人格重建,而成為台灣人、台灣國民嗎?

(作者李敏勇,詩人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x4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