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學童閱讀能力 遠遜香港
  台灣小學生真的很不愛看書,一項針對45個國家進行的閱讀調查發現,台灣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排名第二十二,遙遙落後同樣使用繁體中文、排名第二的香港。
  這項針對閱讀量的調查,前五名依序是俄國、香港、加拿大伯達省、新加坡、加拿大卑斯省。而台灣,排在第二十二名,表現只有在國際平均水準之上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台灣學生因為興趣,每天看課外讀物的比例只有24%,遠遠低於國際平均的40%,掛車尾,排最後一名!(倪于雅 黃翊真)

(2007/11/30 華視)
    搶救閱讀力 (2007/12/11 自由時報)

  台灣學童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主辦 「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」中表現優異,數學能力獲得第一,科學能力獲得第四,但是閱讀能力則在五十七國中名列十六。雖然不以考試主義看成績,但是測驗畢竟是了解學習成就中有效的方式,國際性評比則提供一個更客觀廣闊的基準,讓各國了解各自的優缺點。

  台灣學童的數學和科學能力好,這是學生、老師和教育單位的努力成果,令人欣慰,不必費太多力氣去雞蛋裡挑骨頭,刻意找出教改失敗的反證,但是閱讀能力欠理想,高分群比例遠低OECD總平均比例,低分群比例則高於韓、港、芬蘭二至三倍,則是一個警訊,值得再加強。不只是教育工作者,大多數人都會感覺新世代閱讀能力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。新世代是在電視、電影、網路和電腦遊戲中長大的,大多數學童每天在各種螢幕前的時間遠多於他們閱讀看書的時間,他們所習慣的理解方式是圖像理解,而非過去的文字理解,習慣的改變和閱讀時間的減少,這是全球的現象,非台灣所獨有,但仍是台灣教育環境必須克服的障礙。

  閱讀不只是學生看書的時間和種類,而是學生吸收知識,抽象思考和理解問題的能力,不能靜下心來閱讀,就難以累積知識,就算能用電腦蒐尋到一堆資訊,也難以思考從中演繹歸納出有用的知識,閱讀力不行連別人在問什麼都無法理解,遑論解題和表達能力。加強閱讀力就是投資學生和社會的未來。搶救閱讀力是一個超越教育部、文建會、國科會等文科部會的目標,它應是一個涵蓋中央和地方、不分黨派、不分家庭或學校、不分父母或兄弟姊妹的全國性運動。老師每天多和學生讀一篇好文章、好詩,父母和子女分享報紙的一個好故事,圖書館每月多借學生一本書,學生所增加的將不只是閱讀力,更包括親子關係和人品修養。

(作者林文政,資深新聞工作者)




  小時候,我對漫畫的狂熱更甚今天,但同時我也很愛翻閱家中買的書籍─無論是否買給雙親自己或買給我看的,我都不管能否看懂、先看再說!這其中很大的關鍵,就在於家人並沒有強制我「不能看漫畫」或「不能看卡通」;假如他們也跟早年似乎相當普遍的價值觀一樣的話,我很可能在好幾年前的某一天,就咒詛自己再也不看書了吧!
  中學時代,雖然枯燥的教科書以及學校生活的不快經驗,多少左右了我的閱讀口味、也讓我徹底不認同「唯有讀書高」的觀念;但是隨著自己對卡漫以及古典音樂等生活嗜好的探求,沒幾年我就走出了「看到書本就反胃」的陰影。今天除了某些類別的書還會讓我有點距離以外,我已大致上為自己建立了閱讀的口味...
  工藤新一由於閱讀,成了推理的長才;他的青梅竹馬毛利蘭也是因為閱讀而拿手於國語文,俳句和歌於她不算困難~而創造他們的作者─青山剛昌,也是因為小學學校的引導以及廣泛的涉獵,才能使其創作靈感雖偶有重複卻不致了無新意。創作圖像的漫畫家都必須埋首文字,所以誰能說文字欣賞絲毫都不重要呢?
  然而我覺得閱讀文化低迷多年,最大的關鍵在於閱讀興趣難被激發:太多的考試以及不思反省的學究文化,嚴重扼殺了閱讀的動機;在這麼多的六年間,往往可以將學子的好奇心、求知欲消磨殆盡~諸如看什麼漫畫、追什麼偶像、打什麼電動...這一類的話語若再不收斂,那麼「閱讀能力低落」將一直都會是我們難以解決的問題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x4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