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九九四年的四月十日,當我還宅在家裡陪弟弟妹妹,觀賞唐老鴨等卡通片的時候,一海之隔的溫哥華音樂廳裡,卻在首演我們台灣人的曲目。

  蕭泰然至今為止,寫作了三首大型協奏曲,但本行是鋼琴的他,卻是在為小提琴與大提琴,分別譜下協奏曲之後,才寫了鋼琴協奏曲。而這個曲目,也是耗時最久的,想必他當年寫作起來,定是備感壓力吧!?

  此曲當年的首演,由十六歲的湯崇生擔綱,與溫哥華的樂團合作演出,獲得台加聽眾熱烈迴響;隔年台北市首演,又過一年由陳郁秀獨奏,在台北縣﹝今為新北市﹞演出,也都獲得各界好評,只可惜媒體都不報導。

  蕭博士寫音樂,一向以甜美的台灣調式,為其作品的主體;鋼琴協奏曲完工後,有位樂團的成員看了樂譜,就聯想到自己最愛的Rachmaninov;換言之具有相當濃郁的俄式浪漫,無怪被戲稱為Rachmaninov第五號鋼琴協奏曲。

  然而Rachmaninov的作品,卻聽不出蕭泰然獨特的風味來;這是因為台灣在地的泥土,完全不存在於Rachmaninov的人生旅程中,這就是浪漫樂派裡「國民主義」的特色,趣味相異的風格都能昇華出繽紛的音符。

  

  此曲的氣勢恢弘,第一樂章所敲奏的定音鼓,與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,有著異曲同工之趣;隨即鋼琴進入主題,與Rachmaninov的音符,頗有前後輝映的意味;但另一方面,五聲音階的流水潺潺,又引領我們沉浸在台灣的田園。

  第二樂章的慢板,很像歌仔戲裡的哭調,當中還援引民謠「心酸酸」;不過作曲者沒有濫情,反而在樂思的處理與運用上,表現出難過後再振作的精神,而非千篇一律的悲嘆,也沒有萎靡的氣息。

  進行到第三樂章時,總結了前面兩段的部份主題,寫出像凱歌一樣勇壯的和弦,偶爾還穿插「天烏烏」前六個音,平添童心的趣味;最後是康莊而行,雄偉地劃下了休止符以後,結束這首磅礡之作。

  當年首演後,觀眾的歡呼不斷,安可聲中再加演一曲;這是台灣民謠,我們都耳熟能詳的「望春風」,更特別的是指揮講到這三個字,說的還是台灣話─想當然耳,這讓在場的台灣人,情緒也沸騰到最高點。

  兩個主要版本,簡文彬率領的國家交響樂團,與張巧縈的琴音組合,非常引人陶醉,只是音樂廳雜音明顯,有些美中不足;至於俄羅斯所演繹的版本,抒情的指數絲毫不遜於我們,值得多加品味,真的超好聽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x4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