廿餘年前,當蕭博士寫好著名的聲樂曲,還有許多溫馨小品後;林衡哲先生便鼓舞他,何不寫一首小提琴的協奏曲,給海外的台灣演奏家演出呢?
在美洲台灣人協會盛情下,蕭博士提筆完成這部小提琴協奏曲,將台南市古時起源自西拉雅部落,後來以《牛犁歌》流傳至今的曲調,也運用為第二樂章的慢板主旋律,一九九二年歲末在美國首演,由林昭亮擔綱獨奏。
這場音樂會,首場是布拉姆斯《大學慶典序曲》,末場是德弗札克第八號交響曲。因為夾在中間,蕭博士本來還很煩惱,自己的作品會像三明治一樣,內餡被硬生生壓扁。
幸運的是,在西方聽眾的角度,前後兩首曲子早已聽慣;而蕭先生這首,既新鮮又優美動人,當場的台灣人聽眾,眼角泛著晶亮、表情也是與有榮焉,西方人雖然較沉著,但也陶醉地欣賞著演出,隨後的掌聲甚至像要掀開屋頂一樣。
就和其他台灣作品一樣,此曲在台灣大大小小的廳堂,不像貝多芬等人的音樂一樣,有那麼多的演出機會,如此偏頗的取捨態度,當然更導致台灣的聽眾,沒太多機會認識台灣出品的音樂;雖然我最反對義和團心態,更最討厭意識形態凌駕文化,但我也期待更多人認識蕭泰然,或其他台灣大師的創作。
第一樂章,有很多人寫的介紹文章,包括唱片附的說明書,都說這主要是表現台灣農村,逢年過節的歡樂氣息;音符祥和悠揚,確實很像傳統三大節時,闔家團圓的溫暖氣氛。後段的華彩獨奏,因演出者而各有不同,很有特色。
第二樂章,林衡哲老師的描述,是「牛犁歌的昇華」;蕭博士將這首民謠,發展成略帶傷感的慢板,象徵台灣農村的悲歌。俄羅斯的版本,這段演奏得十分甜美,是我相當喜愛的詮釋,當然只是個人看法。林以信的演奏,是一、三較出色~~
第三樂章,呈現出來的光景,又。轉變成激情熱血,彷彿又是希望到來;前面兩個章節的主題,於此又來了一次重新整合,最後在進行曲般的管絃樂裡,整個宏偉的寶島風情畫,轟轟烈烈地畫上最後一筆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