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很小的時候,在民俗藝品店看到過一種東西;由於造型很有趣,加上又是製成縮小版,我直覺以為那是一種玩具。

  既然認為是玩具,自然跟爸媽凹過一頓,到大統買了回家[以前的大統有賣這種東西];爸媽說過,原來的這種東西不是玩具,而是以前的人用來篩米的農具,台灣話叫風鼓。稻穀收成的時候,農人將之倒入上面的漏斗,同時另一個人轉動旁邊的風車;將不需要的部份,利用風力吹到側邊,而留下來的就是稻米,裝到一只袋子裡。

  我在都市長大,照理是很難看到這種農具的,不過我還是親眼看過使用中的風鼓:小時候被爸爸載到大埤湖[就是澄清湖]一帶,在那附近媽媽就有看到有人在操作、而且還指給我看。那邊有家麥當勞,記得當年這一趟好像就是要去吃漢堡的;不過現在回想起來,實際看到那難得一見的紡風鼓畫面,比去吃漢堡還要好玩呢!

 

[這不是我拍的,而是從阿盛網站借來的]

  風鼓作為農具,自然也是很多鄉土描寫,都會使用的一種元素;那種農家耕作的辛勞,我未必能體會、只能作局外觀。不過我覺得,農業固然需要發展,以培植年輕人投入經營;然而還是有必要透過鄉土教學,讓小孩認識這些過去的文化。較理想的狀態,應該是新舊並重才是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x4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