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今天的自由時報,刊載了一篇小文章,從非洲傭兵男童,到台灣的少年人,做了環境的比較之後,就擺出說教的架子,不禁又令人為台灣人文素養擔憂起來。

  我絕對贊成讓青年人,在吃喝享樂的話題以外,也關注許多社會與國家面向的深層思索,這是作為進步社會公民,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;然而該文章的寫法,卻讓我感覺到彷彿童年時期,有些文章、有些人在述說衣索匹亞飢荒時,總是冷嘲熱諷著台灣人「身在福中不知福」─結果很長一段日子,我看到新聞談不同國家的苦難,反而都會燒起嫌惡的火焰。

  現在回想起來,我的惻隱之心日益削弱,與當年那些自命清高的論調,應該不無關聯;因此看到這樣的文章,我就感覺到一層不安的思緒。再者,所謂的知足,在台灣也是一個被濫用的觀念:為了這兩個字,社會上的人文發展,沒有機會檢視、反省,這究竟是知足、亦或是不求長進?此外,歐美日娛樂事業很發達,但是許多引領人文的社會思潮,一樣濫觴於這些國家;台灣該反省的,是如何擁有與之相仿的多元價值,以激盪出多彩的火花,而非一味否定大眾想望,增加非必要的反感。

  更不客氣說,類似這樣的論調,以前常常看到─那些說革命先烈的,說兵荒馬亂的文章,這種說詞看多了,結果怎樣?這篇文章的執筆者,不妨回想自己當年讀「黃花崗」時,是怎樣的感受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x4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