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  • 2009-05-13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【本報訊】
  •   行政院農委會上周公布了一套推動精緻農業的方案,令人耳目一新。這個方案強調的不是產業價值,而是健康、樂活等生活面向,也確實刻畫出農業與其他電子、電機、生技等硬梆梆產業的不同。依據農委會的估計,精緻農業即使到民國一○一年,產值也只有一千六百億元,與高科技產業動輒上兆的產值相比,農業只能算是芝麻。即使是農產品中最具市場機會的蝴蝶蘭與石魚,其產值也只有數百億元。但儘管如此,我們還是認為台灣的農業發展甚具潛力,值得更進一步的努力與發揮。

      農委會提出健康、樂活兩大面向,確實刻畫了農業的特色,但是對於更深一層的農業文化底蘊,還有再予琢磨的空間。依《說文解字》,「農」的古字有許多根源。有人說農字從「田」,有人說農字從「林」,也有學者指出農字下半部的「辰」字,其實像是犁田用的勾狀器具。無論如何,「農」絕對是個親水親土、在地產製的行業。一般製造業的零件、半成品可能是由全世界各地代工,最後才在某處拼裝為製成品,但農業卻幾乎是百分之百本地加值,其產製的過程意義可能遠大於成品的金錢意義。

      進一步言,農業活動親水親土的特性,其實也正是孕育文化最佳的場域。人類文明從一萬多年前的產食革命而開啟;從那時開始,人類由狩獵改為圈養、由採集改為種植,逐漸形成聚居群體,才開始有文化的活動。這圈養耕種的農業生活持續了一萬多年,直到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才有所轉變。因此,從時間長短來看,人類文化絕大多數是在農業紀元中發展出來的。

      舉例而言,漁民對出海捕魚的風險,激發了許多歌謠與文學的創作;農民耕作四時的情景,也成就了許多田園詩人的寫作題材。已故張光直院士的研究更顯示,中國古代所挖掘出來的銅鐵器具,屬於兵器者甚至少於農家與貴族生活的器皿。而世界各國的飲酒文化,更是廣義的葡萄、小麥、高粱等農產文化。總之,農業最珍貴的親水親土特性,只要仔細探究,就會發現其深厚的文化內涵。作家黃春明曾經感慨,農業社會中風箏皆為手工製作,其相關的動詞包括擘、砍、黏、綁、糊、彎、燒等等,但工業革命後都市孩童談起風箏,卻只有一個「買」字。兩者相比,哪一種文化底蘊較為深厚,其實不辯自明。

      從以上分析,我們就想對農委會的精緻農業方案提出一些建議。該精緻農業方案雖然觸及了親近土壤的農場生活,但是對於農業原本孕育最豐富的文化層面,卻發揮的較少。法國紅酒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一整套綿密的文化產業,是因為他們花了非常細膩的功夫,將各種葡萄、土壤、酒莊、評分、競賽、保存等系統,做了細緻化的努力。就連喝不同酒用的玻璃杯,都發展出大口/小口、長杯/杯等差異。再以農業衍生科技為例,由於全世界各地都能生產咖啡,因此咖啡文化並沒有地域限制。但即使如此,咖啡豆在三十年前「去咖啡因」科技的加持下,也著實增加了許多低咖啡因的消費比例。總之,當農產品越往文化與科技面走,它所能開拓的產業加值面向就越寬廣。如此不斷深化,那就是產值豐厚的產業了。

      我們認為,農委會的精緻農業方向正確,但文化深層的探尋稍嫌不足,因此產業加值也就有限。另一方面,文建會所提的文創產業方向,則又本土附著不深,抓不著親水親土的地緣文化特質。農委會實在可以將像烏龍茶、包種茶這一類台灣獨一無二的農產,有系統地推演其周邊文化,尋找企業家合作,逐步細緻琢磨,則精緻農業還是極有發展潛力的。

      如果台灣的文化只知追尋西方工業革命之後的現代藝文,卻不能發揚有深厚在地基礎的農業文化,則根基終究不厚、底蘊仍然不深。同理,如果農業只能做體驗插秧、農村度假,那也只是觀光旅遊的一支,產業發展還是有限。農業必須要真正與文化結合,才可能做到精緻。台灣要推一流的精緻農業,恐怕還需要下更多的功夫才行。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      創作者介紹
      創作者 ax455 的頭像
      ax455

      My place

      ax4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